-1

有时候上千元的积木玩具也是挺值的,四大玩具公司乐高的发展之路

  本来今天应该是写《怪物猎人》DLC曙光的,但是昨天晚上发生了一件事,我那还在读小学的表弟突然给我发来了微信语音,说是看上了一款乐高的摩托车,当时我就在想,表弟年初我就没给他压岁钱,生日也没买过玩具,两百块左右应该还是可以的。可等到他发来图片,我看了一眼后,就反手给他买了几本练习册,可惜这要是表妹发来的图片那我就买了。

  到了这个时代,乐高已经是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品牌,也是目前世界第一的积木玩具公司,不过回过头来想,如果生活水平允许,那乐高真的值得买吗?首先乐高因为正版IP授权与进口税费,再加上本身的质量成本,整体价格水平较高,让国内玩家很难接受,所以不少家长都会选择买国产积木替代;其次目前国产的设计水平也并不低,仔细翻一翻手机里的购物app,都能发现有不少设计到位的优秀作品,甚至有不少品牌还与国外IP联动,打造出了连乐高都没有的商品。但要谈论到值不值,那其实还是值的。

  其实乐高一开始并没有走跟现在一样的路线,反而是作为小孩子智力开发的工具而诞生(如今也有不少积木是以这个为目标)。发明者为奥利·柯克·克里斯琴森,作为一名木匠,他最擅长的就是制作拼接组合的玩具,即便是常常滞销,但他也从来没有放弃,很快人们就体验到了拼装的乐趣,他的商品售卖也开始走上正轨。

  就是这么一个对玩具痴迷的人,在二战过后随着塑料的快速发展,他便用塑料作为原料取代了木头,并给自己的玩具设计了“lego”的商标,乐高在丹麦语中是“玩得快乐”的意思,在拉丁文中有“读”和“组合”的意思。奥利·柯克认为这个词正符合他的初衷,可惜他没想到的是在后来的时间里,乐高的价格并不能让许多人玩得快乐。

  1947年,乐高成为了第一家在丹麦使用注塑成型机的公司,这种机器的特点在于速度快,成品之间的差距极小,量产起来十分方便。随后在1949年,乐高的第一块塑料积木诞生了,整个经营都一帆风顺,在两年后更是开发了穴柱连接原理的塑料积木,也就是我们目前见得最多的乐高凹凸零件。这类积木的特点就是自由,基本上不管什么套装的产品,你都可以通过购买散件自行组建,又或者使用零件去搭配出市面上都没有的东西,不少能够将散件玩出花样的人都进入了乐高成为了设计师。很快这种塑料玩具占了乐高公司玩具出口的一半,成为了公司的主营业务。

  但对于一家玩具公司来说,不忘初心才是根本,所以乐高在生产各式各样玩具的同时也专门打造了母婴产品,这些玩具很用心,整体的积木大小也是普通积木的八倍,目的是防止小朋友误食零件。同时质量上也异常优秀,每个相同零件之间的误差不会超过1%,不过要说什么时候开始变味,那就要从联动系列开始说起了。

  虽然当时的乐高在玩具界已经独当一面,手里也有很多卖座的系列,像是房屋,海盗等等,但在当时想要“破圈”那还是差了能起到关键作用的商品。而当时正值《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席卷全球,里面的各种设备都正好适合用想象力创造玩具的乐高,于是他们牢牢地把握出住了这个机会,推出了乐高X星战的一系列商品。虽然这个系列成功大卖,但实际上已经违背了乐高的原初理念——新产品的已经不再自由了,因为这些系列商品都包含有不少特殊零件,几乎无法做到极高的兼容性。

  在利益的驱使下,类似的联动商品越来越多,漫威、DC、汽车品牌、哈利波特等等,当然一些普通的散件也有在持续生产中,但大部分的新系列乐高积木都没剩多少改造空间了。目前的乐高似乎已经成为了潮玩的象征,拼装只是一个流程,但最终的结果就是放在柜子成为一件摆设。

  而采取这样的行动似乎也并不是没有原因,从90年代起到2005年之前,乐高其实都在亏损状态,95年卖掉了乐高公园版权,同时生产线转移到捷克,甚至开始盈利之时都宣布了解雇工人以及停止美国的生产线。

  回到了开头时的问题,其实我认为现时的乐高,即便方向变了,还是很值得一买的,不管游玩的对象是谁,对于已经上班的成年人来说,其实乐高是个刚刚好的存在,既联动了自己喜欢的品牌,又能通过拼装消磨时间,成品又能带来成就感,何乐而不为?对于孩子,系统性的组合,良好的质量也是乐高的一大优点,但是很多时候他们不懂乐高或是其它牌子之间的区别,也有不少家长认为只要作用一样又何必挑贵的买,这话其实也没错,有能大的能力就办多大的事。

  不过作为一个曾经办过早教中心的人,这里我还想提出一个观点,就是当你发现你的孩子有着不一样的创造力,那乐高的积木依然是你的不二之选。乐高的诞生终究是以益智为主,从大颗粒到小颗粒,再到后面的一些可以动起来的机器摆臂等等,不仅需要大量的想象,还有许多实验的成分,能够从多纬度带领孩子,打开脑洞,这也是目前这款玩具价格高的关键之一,其次乐高每一个颗粒都是采用的环保材质,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这一点也是值得圈点的。

[编辑:猪肉]
本文仅代表发表厂商及作者观点,不代表叶子猪本身观点!

随便看看

http://news.yzz.cn/domestic/202207-167344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