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8

一款32年历史的老司机游戏,是如何做到任天堂销量排名第一的

  看到这个标题,主机玩家基本已经知道本文要说的是什么了。不管是官方还是游戏媒体,只要你看到任天堂、游戏销量这两个关键词,那第一名必然就是《马里奥赛车》(简称马车)。别看它在国内热度不算高,聊游戏时也鲜少提起,但这款已经32岁的游戏至今仍然是任天堂的台柱子。

  能在众多游戏中脱颖而出,并不是因为《马里奥赛车》有什么领先于行业的技术,也不是有什么跨世纪的玩法表现,而是它那即便已经经历了好几代制作组,却依然能在每一代的主机中做到最好的优化,在持续进步的同时还能在主机平台上扬长避短。除了少数几部作品之外,绝大部分的《马里奥赛车》系列都是以60帧运行。之所以会成为自家主机的技术力展示,还需要从1992年SFC上的首部作品开始说起。

  1992年,SFC主机带来全新的游戏行业改革,它应用了当时最具革命性的图形技术——Mode 7,能够在CRT显示器上输出256X244的分辨率,与此同时,它还能通过缩放和旋转图层,让游戏在2D的画面上看出一点3D的效果雏形。当然,以现在的目光看这可能还比较落后,但这样的设计在当时已经是革命性的技术进步了。

  这样的技术并没有一开始就用在马车上,而是用在了任天堂另一款自家的赛车游戏《F—ZERO》,而这一效果也在赚钱后获得了首次得到验证。所以马车在推出后,伪3D以及60帧的画面效果,搭配上马车特有的玩法,让其一跃成为了自家头牌,以至于多年后人们谈起这款游戏时,依然觉得它会是SFC的最佳游戏。

  当然除了技术力外,初代马车还为一个游戏传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就是分屏式游玩。初代马车不管是多人还是单人,玩家在玩的时候都会分为上下双屏,只是单人模式下下半边的屏幕会变成赛车地图。其实这里任天堂是偷懒了,因为游戏并没有为单人模式写代码,所以就留下么个半成品模式,但游戏一开始就是以多人设计为主,自然就不需要额外花成本去做了。

  时间来到1996年,SFC开始落后,随之而来的是任天堂的新主机N64。当时的任天堂在兼顾了玩法的同时,也对技术有着极高的追求,所以到了这一代,不少游戏也都开始了3D化的制作,而已经成为了任天堂当家作品的马车,自然也迎来了全面升级,从2D的伪3D,一步跨入了全3D的制作,推出了《马里奥赛车64》。

  这一部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主要体现在新技术的不成熟上。虽然马车64是系列作品中唯一没达到60帧的作品,但3D的马车64依旧是惊喜连连。首先场景变化上有了进一步升级,比如障碍物的移动,赛道的上升与下降,部分碰撞破坏的环境效果等等,而道具的使用与特效也开始变得有模有样。更重要的是,原先只能两人同屏游玩的马车,现在已经可以四人同屏游玩了。

  另外,马车64在艺术表现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摒弃了SFC上的卡通画风,转而采用了更为深沉的泥灰和深绿色调作为背景色彩。这种风格可能正是最适合N64硬件性能的艺术表达。得益于N64的先进硬件,该游戏在图像质量上有了显著的提升。尽管细节上显得有些粗糙,但游戏中的烟雾、尘埃、火焰和火花效果已经相当逼真。在短短四年的时间里,图像技术的巨大进步使得《马里奥赛车64》的视觉效果远远超越了其前作,以现代视角来看,两者之间的差异宛如两款不同的游戏。

  在那个时期,任天堂正处于探索阶段,尽管N64的3D图形在当时看来极为震撼,但技术限制依然存在。例如,N64无法在屏幕上同时渲染过多的多面体,因为这会导致帧率急剧下降,在追求更精细的画面还是更流畅的动画之间,任天堂选择了后者,这也是马车64锁30帧的原因。此外,4KB的内存限制也制约了游戏的表现力。再加上双纹理过滤技术和320×240的分辨率,可以说,所有后来的N64游戏都继承了《马里奥赛车64》的这些技术特点。

  继续往现在靠近,就要说到2003年NGC《马里奥赛车:双重冲击》了。虽然在这期间还出现过《大金刚赛车》以及GBA版本的马车,但这两位都只是在马车64的基础上有了部分提升,其中GBA是掌机,除了色彩有提升之外,实机效果还是不如家用机好。而双重冲击就不一样了,作为新主机NGC的护航大作,它再次以最强机能的形态活跃在玩家面前。

  作为马车64的继承者,双重冲击同样为系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飞跃。这款游戏实现了全面3D化,并且在帧率上达到了60帧的稳定输出。得益于更充裕的纹理内存和更高效的图形处理单元,NGC的分辨率提升至640×480,极大地丰富了游戏的视觉体验。角色的动作更加流畅,光影效果也得到了显著增强。玩家也从此开始告别了模糊的方块赛车,开始步入更高级的游戏画面。

  另外在多人游戏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在NGC的技术支持下,任天堂实现了双人和四人同时在线游玩的能力,并且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游戏最多支持16名玩家通过局域网进行联机,即使在多人模式下也能保持60帧的流畅体验。与前作相比,这无疑是一次革命性的提升。随后在NGC平台上发布的《马里奥赛车GP1》和《马里奥赛车GP2》也继续沿用了这一高标准。

  在双重冲击的历史性进步下,后面的作品则是更追求细节的强化。当然到了2006年,新家用机Wii也在美国市场亮相,《马里奥赛车Wii》也随之上线。与双重冲击相比,这款游戏在画质和角色模型上都有显著的提升,同时在光影效果和镜头处理上也更加出色。不过游戏的系统与核心玩法都已经固定了的情况下,也只能在画面、地图与UI上下功夫,这一传统也延续到了2014年Wii U的《马里奥赛车8》上线。

  可惜的是ns现在也只有马车8的移植,并没有专属于ns的马车系列。只是谁都没想到,即便有着《塞尔达荒野之息》《王国之泪》这种神作,NS游戏的销量大头依然是马车8。这也可以看出,马车在一次次的迭代新生当中,已经有了相当强悍的生命力,适应新时代适应新玩法几乎成为了马车的标志,或许只有等到任天堂倒闭,马车才会真正迎来生命周期的终结。

[编辑:猪肉]
本文仅代表发表厂商及作者观点,不代表叶子猪本身观点!

随便看看

http://news.yzz.cn/domestic/202406-17227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