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一搏 岂容兴叹——写在粤剧《决战天策府》演出后
观摩剧目,恐怕是一个编剧职业生涯里仅次于创作的事。 2015年,和寻常那样不乏各种观摩:中国戏剧节、中国昆剧节、首届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加上三年一届的省戏剧会演,注定了马不停蹄的奔波。然而,不是每一场奔波都物有所值,有时坐在剧场里只是出于勤奋和礼貌,遗憾的是勤奋和礼貌并不能阻止瞌睡的产生。当大多数剧目都在努力深刻了又深刻,沉重了又沉重,并努力忘却普通观众购票初衷的时候,突然有一道光照进疲惫的审美里——粤剧《决战天策府》忽如西南风,长逝入上海。 平时很少写剧评,因为不喜欢说谎,也不敢把随意而发的感慨妄称剧评。但这次,实在有些话不吐不快,于是主动要求给粤剧《决战天策府》写一篇观后感。 故事的伊始从来不乏巧合:某天,上戏高编班的班级群里突然发布了一条消息,大意是今晚有面额为580元的取材于网游《剑网3》的粤剧票,有意观看的同学可到某楼某室领取。消息一发出,群里马上泛出质疑,许多同学(多数还都称得上艺术工作者吧)纷纷表示不看好这个网游和粤剧联姻生的娃。我也是网游玩家(尽管不是剑网3的),也是职业编剧(视江誉镠先生为榜样的80后剧作者),也通戏曲(尽管相比粤剧我更熟悉京剧),听到这个消息,我整个人都为之一振。我的潜意识告诉我,它一定会“出彩”,一定会刷新世人对戏曲“新编戏”的看法,一定会……还没等我想象完,就接到晚上要进行小组剧本讨论的通知。不甘心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buff,在它得驱动下,我很快搜索到了完整的演出日程:今天只是首演,接下来还有四天。于是我通过游戏官微客服间接联系到了剧团的编剧阿海,在她的帮助下,我有幸到现场观看了《决战天策府》的第四场演出。 和我同去的是一位在文化局当局长的编剧同学,刚开演的时候,看到COS造型后的他问我:“这是粤剧吗?”我说:“当然是。”他说:“看着不像呢?”我说:“往后看。”往后看,这位同学和其他观众一样,和我一样,度过了一个鼓掌数十次的愉快夜晚。散戏后我问他:“你现在觉得它是粤剧吗?”他笑笑,说:“这就是粤剧嘛。” 当然是粤剧了,我右手边坐着的白发苍苍的老人家也看得津津有味(亲眼所见),年轻人就更不必说。关于“是不是(算不算)粤剧”这个话题的争议,大多都集中在对“传统”的不同认识上。粤剧是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剧种,越是有着深厚根基的艺术门类,它的程式、规范就越严格、分明。似乎每一点突破都有越雷池之嫌。我相信,粤剧新编戏一定有着和京剧一样的尴尬,许多新编戏既不被新观众认可,也不被老观众待见。传统戏也许还略好,新编戏许多时候都要靠赠票,甚至赠票还不一定有人来看。(这也不仅仅是京剧和粤剧了,大多数剧种都面临这种困境。)好不容易制作了一个新剧目,新观众说他没看过也不想看粤剧,老观众说那不是粤剧……于是我们为了吸引新的观众,尤其是吸引年轻观众,我们不断的推广:什么高雅艺术进校园啊,什么现代西方手法啦……最后除了报纸上的那些正面报道,实际结果几乎都只能用“事倍功半”四个字概括。看着话剧依托小剧场在青年白领中悄然兴起,戏曲界也努力寻觅着自家通往现代观众生活的道路,然而,这条路好像小时候走的“竹子迷宫”,透过错综的竹枝,目的地就在看得见的咫尺,却怎么也绕不到。 看着剧场里那些因为舞台上的表演而激动得热血沸腾的年轻人,我有一些要落泪的感觉——太久了,我们太久没有看到戏迷们为演员如此这般的疯狂了。我们演了些什么,他们这样沸腾!仔细想想,不都还是那些吗?圆场、台步、点翻身、串翻身、刀枪把子打出手……一转身一投足一声“大哥”,不都还是粤剧传统的样子吗。唱段比一般新剧目少一点,但是平均每场都有个重点唱段,独唱、对唱、四重唱,曲牌名也打出来给你看。只不过“新一点、美一点,或者用另外一种方法去伴奏”(主演彭庆华访谈语),但是一切的一切都没有背离传统。究竟什么事传统,我在听访谈录音的时候就有一个和主创一致的共识:传统不是一个模样,而是一种气韵。当你在表演的时候,它会自然而然地让你看到。这是你要坐到剧场里去看了之后才能感受到的,不是看几张海报,看几秒花絮就能给出评价的。(我不知道那位参与访谈提出负面评价的教授有没有走进剧场看完整出戏,但是我现在讲的,是在我从剧场出来之后的感受,尽管它和进剧场前的预感出入不大。)于是,怎么让观众“走进剧场”成了一个核心问题,也成为一直以来戏曲工作者们共有的一个误区。我们总以为是我们的京剧、我们的粤剧本身出了问题,本身太老、太旧,导致年轻观众不愿意来看。于是我们绞尽脑汁费尽心力去改造我们的京剧、我们的粤剧、我们的各种剧——我们看到年轻观众相比之下似乎更容易接受话剧,于是就在编排新剧目的时候不断请话剧导演,不断用话剧手法,不断放弃我们自己原有的那些艺术特点去向话剧靠拢。其实我们都误会了,年轻观众不是不愿意看戏,而是他们这一代人几乎“没进剧场看过戏”,对戏曲的概念停留在“老、旧、闷、慢”的“臆想”上,恰好偏偏有一些热心的专家本着“弘扬传统艺术”的好意,不断推广各个剧种的经典剧目。要知道,品鉴经典的能力,是通过看了大量的戏才锻炼出来的,尤其是唱功戏,不是成熟的戏迷通常是坐不住的。我个人就比较反对不分情况就带初次接触戏曲的青年学生去看那些虽然很经典但是唱段太大节奏太慢的戏,因为“第一印象”往往决定着一个年轻观众是爱上这个剧种还是今后再也不想进剧场。一个剧种能否繁荣,抛开政策的扶持,最根本还是取决于有没有观众、有多少观众,取决于市场的观演需求。最大的悲哀不是没人演,而是没人看,因为有人演也可能没人看,但是有人看就一定有人演! 作为粤剧界知名人士的陈锦荣老师曾经在一次节目上讲述了她去观看《决战天策府》片段参加剑网3大型晚会时的场景:当晚(观众)有八千多人,全部都是年轻人,有很多节目,粤剧院的表演是最后一个出场。担演其他节目的网络明星可能观众们都很熟悉了,出来的时候很热闹,荧光棒挥动得满场都是。(等到我们的粤剧要上场,屏幕上)一打“广东粤剧院”(的字样),全场都安静了,荧光棒我数了一下,挥动得不知道有没有50根。但当(剧院的)青年演员们一出场,哇,惊艳!(观众们)呼声很高,一直到最后,震撼全场。
如果你是一名戏曲工作者,你也在场,看到这一幕,相信也会喜极而泣吧? 虽然按传统的行业眼光看,粤剧《决战天策府》不太可能去角逐诸如文华奖、精品工程之类的戏剧大奖,但它一定会成为粤剧(乃至戏曲)走向现代求索路程上的一座里程碑,它会获得的它应得的肯赞与殊荣,并值得我们为它鼓舞、骄傲! (更多游戏资讯请访问叶子猪游戏资讯中心:http://news.yzz.cn/) [编辑:放学别走]
|
本文由叶子猪游戏资讯中心首发,仅代表发表厂商及作者观点,不代表叶子猪本身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