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国产动漫千万别玩“烧钱数字游戏”
发表时间:2010-07-19 作者: 编辑:日月 来源:未知
这两天,一组“喜人”的数字十分“打眼”,多家媒体都挺关注: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网站的数据,今年前5个月,已经备案公示的国产动画片合计达到221部、274253分钟,已经超过2009年全年的产量171816分钟,是日本去年产量的三倍多。
这两天,一组“喜人”的数字十分“打眼”,多家媒体都挺关注: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网站的数据,今年前5个月,已经备案公示的国产动画片合计达到221部、274253分钟,已经超过2009年全年的产量171816分钟,是日本去年产量的三倍多。好一份惊人的成绩单。要知道,在动漫行业,日本牢牢占据着头把交椅。单看这些数字,国产动漫可以说已经“超英赶美”,用“一骑绝尘”来形容也不为过。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这两年动漫产业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不仅动漫产业园如雨后春笋一样在各地纷纷浮现,有关部门也不吝笔墨大力扶持,甚至不惜以反对大量进口“洋动漫”来为国产动漫保驾护航。而国产动漫也用这份成绩单回报了大伙的良苦用心。 可是,振奋过后,疑窦渐生。动画片是多了,可好像没有哪一部能让人一眼就记住、一炮而红。现在是暑假,动画片的需求正旺。可找不到好作品,电视台也发愁,只好每天放《喜羊羊与灰太狼》,没办法,“就它收视率高”。专家也说,27万分钟,精品恐怕连1%都不到,国产动漫正在玩一场危险的“数字游戏”。 说是“数字游戏”也许言过其实,但数字在评价体系中的分量过重,恐怕是不争的事实。原因出在哪儿? 数字能出效益。很多地方政府的扶持政策以“分钟数论英雄”,动画片只要能在电视台播出,就能拿到奖励,播出的分钟数越多、电视台级别越高,到手的奖金就越多。买单方不是市场而是政府,充裕的播出补贴制度让这些作品即使无人喝彩,也可以保本不赔。更荒唐的是,竟然还有不少企业靠生产“垃圾动漫”来“啃补贴”,生活得还不错。 数字还能出政绩。文化创意产业被看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助推力。所以文化产业发展的好坏,就成为考核当地政府的重要指标,见效最快的动漫产业自然成为受青睐的对象。用什么来考核?观众口碑太难计量,收视率又不靠谱,动画片的产量自然就成为考核的主要标准、甚至惟一标准了。领导很重视,上级很赏识,企业很滋润,大家都开心。 其实,数字是一个不错的标准,至少清晰、可量化。但过度“迷恋”到“数字化”就不可取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凡事到了迷信的程度,大约都会吃到苦头。 这样的例子不是没有,学术论文造假就是一宗。因为考评标准“惟数量论”,为求多发表论文,大家竞相粗制滥造,甚至造假。统计显示,2008年度中国SCI论文数首次突破10万篇,占世界份额的9.8%,位列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可平均每篇被引用次数仅为5.2次,只有世界平均值的一半。看来,论文真不能“惟数量论”。动漫又何尝不是? 质量,是所有产品都无法回避的问题。量大,不代表质就一定高。只重“量”而忽视“质”的做法,永远也生产不出精品。量和质,就像一个人的底子和面子,底子厚才健康,面子靓才出彩,“瘸”了哪条腿都会走弯路。 看看国外的例子。获得奥斯卡动画奖的《机器人瓦里》片长不过98分钟,制作期却长达13年。为了拍好《功夫熊猫》,制片方甚至要求动画师去学习武术,让他们亲身体验各种功夫招式。 所以它们成功了,道理其实很简单:练好“内功”,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如果一味求快、求惊人的数据,放弃脚踏实地,哪怕有再多的“排外”限令,哪怕生产出再多的动画片,也摆脱不了“打洋工”的身份尴尬。到那时,挂在国产动漫头上的“数字光环”就会像一个虚幻的泡沫,一捅就破,徒留一地狼籍。 |
本资讯及文章仅代表发表厂商或作者观点,不代表叶子猪本身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