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S实名制下的网络游戏 虚拟中的现实
发表时间:2012-01-20 作者:未知 来源:互联网
“蔬菜水果,想种就种,和好友一起开开心心当农场主,偶尔还可以做个开心的小偷”。这是校内网应用界面的首页关于开心农场的介绍。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开心网、校内网、qq校友等先后推出的开心农场游戏风靡于白领与学生之间。 概念界定 1.开心农场 百度贴吧关于开心农场的定义:“开心农场是一款以种植为主的SocialGame(社交游戏)。用户可以扮演一个农场的农场主,在自己农场里种植各种各样的蔬菜和水果。经过农场主的悉心照顾,果实成熟之后,可以被收获进仓库,后期用户可以根据市场波动来选择合适时机卖出仓库中的果实来获得金币。金币除了购买种子,还可以购买化肥等道具和农场的装饰品,以及用于农场的土地扩建。” 2.SNS 全称SocialNetworking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SNS的另一种常用解释:全称SocialNetworkSite,即“社交网站”或“社交网”。 3.网络游戏 以游戏客户端软件为信息交互窗口的旨在实现娱乐、休闲、交流和取得虚拟成就的具有可持续性的个体性多人在线游戏。网络游戏的成长加速了社交网络(SNS)的规模化。 开心农场的解析 1.群体互动性 开心农场以种植为主要经营活动,但是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自我的活动,玩家与好友间的双向互动是要通过“串门”实现的。以校内网上的开心农场为例,游戏中的玩家不再是像传统的网络游戏中那样面对着一群陌生的合作者,他们面对的是校内网上自己的好友与同学们,因而,这种互动的意义是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网络空间的互动的。农场主们种植的茄子、南瓜(微博)、苹果等作物在一定的成长时期会时不时地长草或者生虫子,这时,就需要农友们的帮忙了,帮助邻居们杀虫除草,不仅给对方帮了忙,使作物健康成长,还给自己增加经验累积值,所以经常可见的是登上开心农场的老农们会在到农友们家中串门时,都会捎带着帮对方杀杀虫、除除草、浇浇水,举手之劳中,其实是在增加大家的感情。2009年4月初,开心农场又增加了新功能,一种新型的虫子被设计出来,这种虫子不同于之前的小虫子,玩家自己杀不掉,必须借助好友的帮忙,这一定程度上又增强了大家的群体互助与合作。 开心农场的经营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偷盗。农场主们除了自己种植作物收获果实外,还可以偷邻居家成熟的果实。这点是此游戏中很大的兴奋点。开心网流行于白领之间,在同事们之间玩开心农场时,领导上司地里的果实总是更多更快地被偷走,这说明,领导总是得到更多的关注,也就进一步说明大家都希望跟领导有更多的交际与互动。 同时,开心农场提供了简单的游戏语言设置功能,当别人来偷你的东西时,系统会自动出现你设置的反应的话语,比如有的人会设置看似很严厉的怒骂,这些设置的字句往往都是十分随意,搞笑以及口语化的,嬉笑怒骂间主人的形象立马鲜活生动起来,这就使得本来单向的活动成为一种互动,使得游戏中的交流成为可能。 2.角色构建性 弗洛伊德提出人的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人们都有对自己现实身份外的另一种身份的向往与渴望,游戏为人们提供了构建另一个身份的情境。 荷兰现代文化史学家胡伊青加认为:“我们就可称游戏为一种完全有意置身于‘日常’生活之外的、‘不当真的’、但同时又强烈吸引游戏者的自由活动。它是一种不与任何物质利益相联系的活动,从它那里无利可图。它喜欢用诡秘的气氛围绕自己,同时倾向于以乔装或其他方式强调他们与普通世界的不同。” 开心农场中,玩家被塑造为一位农民,给你一块地,让你慢慢去经营,而这个虚拟的世界之所以看起来栩栩如生,还因为它自有一套运作规则与规范,你必须辛勤劳作才会有收成,你要经常去邻居家串串门,才会有不劳而获的果实,才能与邻里互帮互助加深感情,在这种不太复杂又显得真实的世界中,玩家们完成着对自己“农民”身份的构建与认同,而这个全新的身份是人们获得心理满足的来源。 3.自我实现性 根据马斯洛的人本哲学,自我实现的本质就是人性的充分实现,也就是“一个人越来越成为独特的那个人,成为他所能够成为的一切”。在开心农场中,有一条原则是不变的,即只要遵守游戏升级或者积分的规则,只要你不断地参与、不断地努力,总会得到回报,这种成功的方式明显要简单于现实生活,因而在网络游戏中,人们更容易成为一个成功者。拥有一片农场的玩家有了新的身份,作为农场主,到商店购买种子,种植,在作物成长的过程给它除草、浇水、杀虫,等待它发芽、开花、结果,通过辛勤劳作,最终收获果实,到商店出售,换取金币,让自己兜里的钱更充实,有钱后,接下来就可以用金币买装饰,买房子,来装饰自己的家园,这是一个微缩版的社会场景,其运作方式也是人们现实生活的影子,它体现着人类社会最本质的生活生产方式:靠自己的劳动去建设自己的生活。但是与现实世界不同的是,在虚拟农场中,作为农民的玩家更容易有自我实现的感觉,而我们的现实世界却远非这么简单。 虚拟性的消解 当科幻小说家威廉·吉布森1984年在《新浪漫者》中随意使用“Cyber”这个词时,也许不曾预料到它会成为“网络空间”的一个代名词。书中作者写道:“这个世界中所有的数据堆积成一个巨大的虚幻城市,以至于你可以到处漫游,对它还有一种视觉的把握”(吉布森,1988)。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人们往往有意识地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网络名言形象地说明了网络的一大显著特质——匿名性。然而,SNS实行实名制注册后,消解了虚拟与现实的边界,使网络用户与现实中的人能够直接对应。 在众多角色扮演类的网络游戏中,玩家大多用化名,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隔着面具互动。在SNS真实模式之下,游戏社区形成了一个真正的社会群体,从而部落化,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这是麦克卢汉的一个著名公式。人们曾经在部落化时代,面对面地进行口耳交流,而现代化的发展则使人类锁进了各自的“盒子”,成为现代都市人的常态。在简单的开心农场游戏中,凸显出来的是朋友之间虚拟性互动的消解,而联络的增加以及感情的维系,正是这种虚拟世界的良性互动改善着现实世界淡漠的人际关系。 结语 网络游戏本身即是一个符号积聚与重叠的场所,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承载着现实世界固有的生活逻辑与社会形态,也承载着人们的愿望与梦想,简单的开心农场游戏在短短的时间内风靡于年轻人之间,有着其必然性的一面,它的吸引力就来源于SNS背景下的虚实界限的重新模糊,人际交往方式的回归以及它给现实生活带来的转变。 [编辑:滴答滴答] |
本资讯及文章仅代表发表厂商或作者观点,不代表叶子猪本身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