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青少年网民:我们的声音需要被听到
发表时间:2012-02-07 作者:未知 来源:人民日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本版从即日起,推出“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系列报道,聚焦网络使用、网络表达、网络内容建设中的问题,共同探讨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途径,促进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推动我国网络文化的繁荣与健康发展。首期话题聚焦青少年网民。 青少年网民的声音需要被听到 对父辈而言,没有互联网,日子可以照过,问题也可以解决,但对我们来说,这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作为互联网使用主体人群的青少年如何看待当前的网络环境?互联网对青少年的成长有何影响?社会又该给青少年营造怎样的网络文化环境?记者近期走访部分高校和青少年组织,探寻他们眼中的网络世界。 “互联网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青年文化” “对父辈而言,没有互联网,日子可以照过,问题也可以解决,但对我们来说,这是无法想象的事情。”在被问到这代人和自己父辈的区别时,正在攻读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的徐浩思考很久,给出了他的答案。 从1987年发出第一封“跨越长城,走向世界”的电子邮件起,中国互联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日益显露出朝气蓬勃的青年气象。 对徐浩这样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来说,互联网就像每天呼吸的空气一样必不可缺。今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底,在我国5亿网民中,10—29岁的网民比例达到了56.5%。青少年已占据了中国互联网使用人群的半壁江山。 徐浩说,他高中之前接触互联网也就是聊聊天、玩玩游戏,真正把互联网当成一种生活习惯则是在读大学后。“读大学前世界很小,圈子也很小,对互联网没有太大的依赖。但进入大学后发现,从学校选课到国家大事,几乎所有的信息都来自互联网”。 进入大学后,徐浩很快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如鱼得水。他加入中国政法大学的BBS,并成为技术版的版主,也成为校园网络中的活跃分子。 “互联网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青年文化。互联网塑造了青年,青少年一些性格也反映在互联网中。青少年特别容易受新生事物影响,我刚开始注册BBS的时候,论坛特别火,基本天天泡在上面。没过多久,SNS社交网站开始流行了,大家又一窝蜂地冲到那里。现在都玩微博了,社交网站又冷清了很多。”徐浩感慨这几年网络新技术的发展。 《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BBS论坛的使用率下降2.3%,社交网站使用率增长3.9%,而微博使用率则增长了296%。像徐浩这样的年轻人,始终都是网络新技术的最早试水者。 在去年11月召开的第十一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中国青年网执行总编蔺红玉说:“如今的互联网,已经成了青少年的器官,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年轻人沟通、交流、联系、聚集的平台。” “创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如净化空气一样必要” 如果说,在网络世界中存在着一个平行成长的宇宙,对徐浩来说,长大的标志,就是2010年针对韩国某演出团体的“爆吧”事件。 “当时觉得自己特别理直气壮,霸气外露,但事情过去之后,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多么幼稚。一个人可以在网络上变成完全不一样的人,我觉得这是很可怕的。” 思考过这些问题后,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徐浩,开始有意识地减少自己在网上花费的时间,而用更多时间读书和参加社会实践。他加入了学校的法律援助中心,定期参加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我希望能够更多地了解真实的世界,而不是互联网告诉我的另一个世界”。 但是,像徐浩这样陷入网瘾后,对网络世界有清醒认识,并主动减少网络依赖的年轻人,毕竟只是一部分。 正在济南一家戒网瘾机构进行康复治疗的张辉,从12岁开始玩网络游戏。最痴迷的时候,他曾连续几天几夜不休息,用他的话说:“网游已经戒不掉了。” 过分痴迷网络游戏严重影响了张辉的学习和生活,正在读高中的他,由于长期逃课上网而被学校勒令退学。“这件事对我影响还是很大的,我觉得如果再继续玩游戏,我的未来就毁了,除了玩游戏什么都不会做。”这个17岁的男生在谈自己的故事时一脸羞涩。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调查,在18岁以下青少年网民中,玩网络游戏的比例高达73.7%。北京市民盟的一个调查显示,在青少年上网人群中,患上网络成瘾症的比例达14.8%。有专家认为,在中国,“网瘾”可以称作“网游瘾”。 “网络游戏是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的文化生活方式和重要的文化消费方式,其文化特征必须准确定位于青少年群体。”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研究部负责人刘小齐说,“好的网络游戏,可以引导青少年学习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否则将遭到广大青少年、家长和社会的唾弃”。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说:“当今,互联网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让青少年与网络隔绝不现实。创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如同净化空气一样必要。” “青年人是网民的主力,我们的声音需要被听到” 网络世界中,需要净化的不仅仅是网络游戏中的不健康因素。 “现在我们获取信息主要通过网络,但虚假信息也主要通过网络来传播,有些时候,人们不自觉地就成了帮凶。”徐浩说。 徐浩表示,他现在上网,最害怕看到的就是“是中国人就顶起”这样的帖子和文章。“很多信息用常识就会判断出是虚假资讯,但是这种帖子每次都会有很多的人浏览和分享,有时候网络会让人丧失判断和辨别的能力。” 复旦大学大四学生史钊磊对网络虚假信息有相似的观点:“现在虚假信息泛滥,很多时候是因为‘标题党’的存在。微博只有140个字,如果想得到更多的关注,就需要分享那些吸引眼球的消息和资讯,而很多人在分享的过程中,就偏离了自己原来的观点和态度,也不去求证信息的真实性。” “现在网络上推崇的,很多都是些特立独行、以出位的言行来博眼球的信息,网络有一种娱乐至死的精神”,史钊磊说,很多人,包括公众人物,都在传达一种消极的价值观,网络的价值被扭曲了。 在史钊磊看来,网络最大的价值在于多元共享。“通过网络,年轻人更容易接触到那些远离自己生活的群体,更便利地分享自己的所知、所学和所感,也更容易在交流中得到广阔的视角。”也正因为如此,他认为,青少年应主动参与创建健康的网络文化。 大二的时候,史钊磊和他的几位同学创办了一本名为《浪潮》的校园电子杂志,通过大学生的视角,对校园内的一些资讯和社会上的热点进行报道和点评。两年下来,杂志每个月在复旦大学已经有2000多位固定读者。 “青年人是网民的主力,我们的声音需要被听到。”史钊磊说,“我们写到的很多内容,其信息都来源于互联网,我们的发行完全依靠互联网,我们的编辑和作者的交流大部分时间也是在网络上进行。没有互联网,我们是不可能进行这样的尝试的”。 在利用网络制作杂志的同时,史钊磊和同学们还积极参与网络上的公益活动,从报名世博志愿者到参加西部支教,网络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建设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离不开青年人的参与。有什么样的青年,就有什么样的网络文化。”《浪潮》主编路彤说,“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平台,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我觉得年轻人应该更多地利用互联网的积极方面,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网民的互联网素养”。 路彤说:“网络常常放大了现实中的灰暗面,但灰色并非网络世界的全部色彩。为互联网增添更多的色彩,让冰冷的网络世界变得温暖,这是我们的责任。” [编辑:明白夏季后] |
本资讯及文章仅代表发表厂商或作者观点,不代表叶子猪本身观点!
- 相关资讯:
- 报告称2016年全球网民将达30亿 全球人口45%
- 中国网民规模达5.13亿 互联网普及率38.3%
- 我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 未来增长将放缓
- 中国网民规模达5.13亿 网站规模止跌回升
- 今年中国将正式迈入“5亿网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