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给移动游戏开发者们敲个警钟
发表时间:2011-01-31 作者: 编辑:糖糖 来源:未知
谈到移动有多热,2个例子,一个当然是大家天天能看到的李开复,号称被腾讯推广到1000万粉了,创新工场这个看似孵化器、实质投资+孵化的‘怪胎’(国内怪,国外不怪)。大家认为创新工场开了多少个项目?我听朋友说到的数字是108个!
谈到移动有多热,2个例子,一个当然是大家天天能看到的李开复,号称被腾讯推广到1000万粉了,创新工场这个看似孵化器、实质投资+孵化的‘怪胎’(国内怪,国外不怪)。大家认为创新工场开了多少个项目?我听朋友说到的数字是108个!(打麻将么?)一个孵化器就能立项如此多,可见,这是多么创意迸发的领域,但同样的108不代表108都做完,李开复也说过,创新工场也关闭了一些前景不看好的项目。今年,豌豆夹也成了第一个离开工场拿到融资的项目。 而另一个案例则是雷军的小米科技,融资3500万美元,号称直奔OS操作系统而去,小米现在所做的小米分享、小米读书品质也不低。而雷军的另一个投资项目是android的ROM,刷机同样能有模式,这好比是智能机平台的斯凯模式。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到,钱、项目数量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是很夸张的级别。 悲惨现实 如果创业者以国内市场为主来做移动开发,我可以告诉你,如果做应用、游戏,照葫芦画瓢学国外的android/iphone开发者,你可能会血本无归。原因出在商业模式的水土不服。 不要认为智能机就是什么高端的模式,ios/android牛在统一的生态环境和标准,在几个核心点上做了规范化的处理,比如store、支付、用户体验、SDK、适配等,在统一的标准下,apple和google通过资本手段可以圈到全球的开发者加入。 中国有apple、google、facebook、nokia这样的全球号召力的品牌么?无。所以你指望哪家公司揭竿而起,大家跟我混一定发财,那基本很难。腾讯也许有用户的影响力,以往的经验表明,他不会给开发者分多少钱。指望移动运营商?他们的模式以前就是指望下线的SP、CP,要转型他自己先要理顺关系户,再在store上确定利益分配。 store的模式是以中国式的商业模式存在于中国市场,而CP、SP其实就是如今的开发者的定位、只是他们多了个职能,自己去开拓用户。 所以,在这里提醒开发者的是,不要认为自己戴上了ios开发者,android开发者的帽子,就有多么高端了,开发者的高端建立在对中国的移动市场上的不了解上,一个愣头青的开发者并不知道延续这么多年的手机利益链条上,哪部分的钱能够属于你,在你明白之前,你的团队也许已经被折腾死了。 如果你单纯而又渴望像哪些国外ios开发者那样成功,那么建议你直接做海外,在国内这些纷杂的利益链条还没落定之前,在国内玩的结果我看只会是徒劳。 如果你坚持要趟这个浑水,还有钱可烧,ok,继续往下看。 国内哪些可做 哪些不可做 这个能干的和不能干的不是绝对的。去年12月,去参加android大会,当时回来在微博上发了一条说到,整个移动领域的大局还在搞基础建设的阶段,store、支付、下载、广告、社区、SNS、媒体、开发工具、运营商收费机制、等等就是基础建设,这些就好比一个街区的水电煤工程,没有他们的存在,这个移动产业生态就是不完善的。 在这个时间点,任何冲进去企图马上赚钱的开发者都会遭到惨败的结果,无论你是做游戏还是做应用。你做了收不到钱,因为智能机这个价值链还没有建设好。除非你走传统的SP/CP模式,在这个新的商业模型定型、或者局部生态通过7大互联网巨头蛮干、运营商和手机商硬拼的方式实现之前,在国内追求回报是贼不靠谱的一件事。 那么带来的问题就是,开发者能不能去做这些基础工程,搞笔投资先烧着? 这个可以有。 但要明白,基础工程,往往是平台级的定位,平台级的定位,每一个巨头都会打自己的算盘,你作为创业者,是跟他们现在拼命还是将来拼命?创业者的牌是有限的,而这些传统互联网巨头手上看的到的、看不到的牌都比你多。所以要么你挂靠人家下面,拿他们的钱去烧平台级的模式。要么你就玩拼爹游戏,消耗战,看谁钱多和能力强,但这样各位需要的不是小钱。 游戏和应用如何生存? 1 海外市场 出于短期生存活命的考虑,一次性收钱的单机模式游戏,建议还是做海外,通过appstore返销国内收美金。 2 差异化移动化 而应用各位还是要多想想哪些是手机特有的需求,而不是延伸自PC端的需求,比如LBS这种只有手机才可能使用的功能,跟PC应用有一些差异化。这样,将来当传统互联网企业延伸至手机平台的时,才不会限入被动挨打的局面,到时候人家只有用户增长,而各位只有用户流失,所以不要庆幸现在我装机、下载了多少了,如果各位不能从这些数字中获得收益,那么将来的结局会很惨。 3 延伸线下模式 把应用的商业模式做的复杂一点,模式一复杂,那么对手抄袭和复制需要的时间就会增加。可以看到一个现象,为什么房地产是一个高度本地化的行业,即使任志强、潘石屹在微博吹的多牛,他们不代表出了北京就吃得开。结合线下模式所创造的价值是很难被替代的。 4 作品系列化、精品化、形成品牌效应 干一票就换个题材,这其实是没有延续性的模式,如果你指望3、5年后是以一个公司存在在市场上,而不是个体户,那么建议你认真考虑下,如何把某一类题材的应用或者游戏做精做专,最好手上有响当当的产品品牌和IP,俗话说: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在store上成为长尾的一部分,那么你已经离失败不远了,必须找到总榜/或细分题材排名靠前的位置才有活路。 看到小鸟、POPCAP等做的什么事?一个游戏做N+1次,各种季节版,各种平台版,对开发者而言略显单调,但有效。 5 模式的创新 无论是把应用/游戏网络化,还是延伸模式做创新,都是要找到跟国外开发者不同的商业模式。在目前iphone用户到手先越狱、android用户到处找破解的现实之下,没有模式的创新,是在国内很难立足的。这个模式SP/CP想了多少年才搞清大家之间的利益关系。而如今,智能机平台这个模式的探索才刚刚开始。但一句话,看不懂就存在着巨大的机会。看懂了还轮得到创业者么?对不? 需要提醒的情况海外开发者涌入中国 目前看得到的比如九城openfeint、DeNA、包括前几日Gree跟腾讯的合作,或者未来可能出现其他巨头大批量引入国外产品到中国的情况,极有可能出现。如果各位寄希望于依靠疯投的钱来圈养团队,窝在国内不去国外锻炼。那么迟早面临的情况是,在家门口跟海外开发者的产品近距离PK。 所以,适当的出口转内销,是必须的,在前线跟iOS和android的开发者搏杀,才能炼就自身的能力。移动互联网,比PC平台,更加的全球化,要阻挡海外应用和游戏入境,比阻挡WOW更新更难。 写了不少,可能细枝末节的还不够深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回帖大家探讨一二,一起分析移动领域。 |
本资讯及文章仅代表发表厂商或作者观点,不代表叶子猪本身观点!